期刊封面
1967年,此人被蒋介石请到台湾,临终却交代妻:
以上记载的人,曾在1967年被老蒋请到了台湾,而在临终时他却交代妻子,千万别把他留那里,他就是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的钱穆。
自学成才,在北大颇受压抑
钱穆本名为恩鑅,在17岁改名穆。他生于书香门第,到他父亲一代时家境已艰,在父亲去世后,家里就更加的贫寒了。因为家境的缘故,钱穆在19岁时辍学,靠自学成才,在入大学当教授前,他曾在小学中学教书长达18年。
在36岁时,钱穆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以及《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因此而深得陈寅恪赞赏。可进北大后,钱穆与胡适、傅斯年学术观点不同,以至于“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只与吴宓、汤一介少数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往来。
当时,胡适、傅斯年是学界的领袖,故钱穆在北大颇受压抑,他自称:“余性顽固,不能适应新环境,此固余之所短。”、“余性迂而执,不能应付现代之交际场合。”
然而,钱穆对传统的坚守却深得蒋青睐。
蒋与钱穆的人生经历有些相似,都是父亲早逝,并靠着严母拉扯成人,并在心理上产生了沉重的负罪感,在成年后均醉心于宋明理学,并希望通过孝的实践,从而产生与世界相关联的责任感,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因此,钱穆自中年接触理学后,每日必读相关书籍。
不愿从政,开设新亚书院
在抗战爆发之后,钱穆随着北大教授南撤到云南蒙自,与陈梦家往来密切。一夜两人聊天,陈梦家力劝钱穆写一本有关中国通史的教科书。
而在陈梦家的启发之下,钱穆最终完成了著名的《国史大纲》,并于1940年6月正式出版,一反此前中国通史的西方化叙事倾向,展现出了“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并因“以中华文化民族意识为论旨”,从而引起了蒋的注意。
于是,1942年蒋约见钱穆,但是钱穆却拒绝了。次年,蒋再度约见了钱穆,当时由于同时被约见者多达百余人,因此每人只能和蒋聊5分钟,然而蒋11点见钱穆,一直聊到12点多,然后还拉钱穆一起吃午饭,因钱穆年长,蒋请他坐上座,而钱穆再三推辞,双方竟因此而僵持了三四分钟。
蒋和钱穆聊了许多有关于理学方面的话题,在聊得兴起时,蒋甚至将假牙摘下放在桌上。据钱穆记,当时饭桌上都是高官,只有他一个读书人,这让他颇觉窘迫。
当时,蒋突然问钱穆:你为什么不从政?钱穆回答说读书人不一定都要从政。而蒋又问:关不关心政治?钱穆又说,读书人一定关心政治,但我不愿从政,各司其职就好了。听到这里蒋便没再说什么。
到了1950年时,钱穆在香港开设了新亚书院,即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在《师友杂记》中,钱穆写到,总计全校师生有不到百人,而学费收入却仅仅得百分之二十而已,该校每月要亏空多达港币三千多元。
余英时当时也在新亚书院中求学,据他所说,钱穆当时只在学校待了一年半,而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四处化缘。
好在,蒋及时伸出了援手,一直帮助了4年,直待数年后,获得了美国耶鲁哈佛两大学援助才停拨。
搬出素书楼,临终交代妻子勿将他留在台湾
1967年时,在蒋的屡次邀请之下,钱穆才到台湾定居,蒋还专门拨款为钱穆修建了一所别墅,即“素书楼”,然而这被认为是钱穆一生的污点——“用公帑建宾馆,双方都公私不清”。
因此,人们嘲笑钱穆讲了一辈子“义利之辨”,自己却是利字当头。其实,蒋也邀请了张大千等文化名人到台定居,并且为他们都建了别墅,钱穆并非个案。
到了1989年,台北市清查“政府财产不当占用”,并认定素书楼也在其中,再加上各派的斗争。于是,1990年6月,钱穆夫妇主动的迁出居住了20余年的素书楼,而在3个月后,钱穆便去世了,终年95岁。
95岁高龄的又备受争议的他,不愿再去争论辩解,在临终的那天夜里,钱穆与妻子坐在廊上深谈,他长叹一声,说:“我有一句话要交代你,将来千万不要把我留在这里。”在钱穆去世时,清点财产,“一个钱都没有”,只有一副眼镜和两根拐杖。
文章来源:《现代交际》 网址: http://www.xdjjzzs.cn/zonghexinwen/2020/1027/568.html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英文自我介绍范文
下一篇: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