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从整体上呈现出办学特色不突出、发展速度过缓、人才培养需求与质量相脱节等问题,弱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和服务功能。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民办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顺应转型发展的理念与契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入手,推动地方民办高校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关键词:转型发展;地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为响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培养出具有科研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输出更多的人才力量。基于“互联网+”时代发展格局,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转型发展时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为响应区域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基于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当前地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依托于“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进而利用互联网行业扩展社会市场空间,促进高校课程教育与社会前沿行业发展之间的衔接性。对此,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主体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围绕国家战略方针和市场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民办高校切实抓住转型机遇
1.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内涵。按照国家提出的地方民办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注重面向社会发展需求,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双重方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明确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定位是关键。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上,进而不断强化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人才输出关系,适应新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民办高校应抓住转型机遇,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方向是学术型人才,轻视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与职业素养,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在离开校园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将学术培养目标转向到能力培养上,进而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技能型人才。3.调整专业设置是保障。一部分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受到专业特点,例如理科和工科需要配置实验室或专业的设备设施等,与文科专业建设相比较来说较高。对此,一些民办高校在考虑建设成本上,会着重强调文科专业设置,这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地方民办高校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调整专业设置。另外,地方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期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增加政府的能动作用。通过地方高校教育发展的优势作用,率先进行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向上转型。
二、地方民办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1.办学特色不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是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灵魂。现阶段,随着高等教育院校现代化和大众化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学术研究、思想理念、政策导向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些高校在教育定位、专业分类、发展方向上存在严重的趋同问题。地方民办高校依托于地域性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层次、多学科融合、多样化建设人才,虽然这些都为民办高效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是如果违背地方教育发展需求,没有结合自身办学层次、类型、性质、生源质量、硬性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盲目扩大教育发展规模,或不切实际地追求全能、高大上目标,在教学管理上设置雷同的课程机制、考评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这种过于“同步”高校办学,会快速进入到同质化教育建设格局中。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缺少创新创业能力与个性化竞争优势,进而由于学生就业选择能力较低等问题,使得民办高校办学特色陷入困境。2.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民办高校多数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但是在培养方式上却依然沿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过程。一部分地方民办高校受到学科本位教育模式的影响,为从职业岗位技能角度组织教学活动,传统课堂教学、教材为重点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过于强调知识理论的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低端教育配置。地方民办高校应该遵循“动手为本、需求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理念,通过调动管理方式、办学资金、师资力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一味强调理论知识讲解,不能满足企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文章来源:《现代交际》 网址: http://www.xdjjzzs.cn/zonghexinwen/2020/0904/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