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音乐的功能述论
人类创造音乐,是因为有听觉方面的特殊需要。从世界范围的历史看,这种需要经历了许多变化。原始时期,萌芽状态的音乐是和劳动、宗教、礼仪、交际、娱乐等活动混杂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音乐艺术逐渐从综合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也成了社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音乐除了作为专业艺术的一个种类存在外,也依然存在于各种综合活动中。基于这种现实,它就在各种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功能。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人们将音乐用于更多的生产生活领域,这就使得音乐就具有了比过去更鲜明的功能。可以预见,音乐除了现有的一些欣赏、教育功能外,必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增加更多新的功能。这里我就音乐在审美、益智、教化、交际、宣传等方面功能和作用作一些探讨和论述。
审美功能
当音乐厅演奏(唱)一首优秀音乐作品的时候,当在闲暇时欣赏那熟悉动人的旋律的时候,我们置身其中,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所产生出来的一种非凡的魅力所打动,都会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而心潮荡漾,仿佛我们的思绪被带进了神奇的境地。伴随美妙的音乐,森林,大海、河流、阳光、雨露、微笑等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元素,占据了全部的身心,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我们的心情无比愉悦。这就是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也是音乐审美功能的直观表现。
一般说来,音乐的审美功能主要涉及到人的心灵净化、情感调节以及情趣培养等一些方面。心灵净化的审美,通常涉及人的情感,由此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音乐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观念意识的熏陶与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例如,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时,作品的结构、音乐的意象发展,都表现出了逻辑上的严谨,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深思熟虑。从它威严、使人慑服的喊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斗争的激烈性,矛盾的冲突性,深重的苦难与光明的希望,心灵的风暴与斗争的热情。因此,我们也就把《“悲怆”奏鸣曲》作为一种紧张的人生戏剧而加以感知。再如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展现的是生与死之间不断挣扎的斗争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他与命运在进行不断地抗争,同时也暗示了大的社会背景和矛盾冲突,只有个人的奋斗与群众的斗争汇成一股强大势力,才能夺取最终胜利的哲学思想。由此,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涌动的力量,一种向上的精神,带给我们的是情感上的强烈震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除此之外,人们通过感知音乐,体验情感,培养自身特有的“音乐的耳朵”,以致在体验大千世界时产生了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与此同时,对声音选择、筛选能力的提升,我们从中得到了审美的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大自然中森林“交响曲”,感受暴风骤雨的惊心动魄的力度、速度,更可以享受浩瀚音乐作品海洋中的“琼浆玉液”。特别是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最能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某种不期而遇的情愫,从而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光明前途的追求和热情。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
教化功能
从古至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等,大都把音乐当作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音乐最大的价值就是其对人的思想发展和精神支持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希望利用它来“寓教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晚年编撰的六艺中,就把“乐”独立成篇。他主张把音乐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认为“广博易良,乐教也”,即利用音乐教育人从善,顺应天道,这也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教化民众的思路和手段。因此,历史上儒家提倡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一直为后世沿袭。
那为什么说音乐在改变风尚习俗、修身养性或道德教化过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呢?这是由于音乐能够唤起人的内心情感,即对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俗地讲,音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类精神花园的重要工具,某种程度上讲塑造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人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或国家政权的需要。这一观点和态度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萌芽,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倡重视音乐的“净化”功能。到了中世纪,欧洲处于宗教和皇权统治的时期,尽管政治上处于黑暗时代,但音乐依然享有高尚的地位,并成为“七艺”的高级学术之一。这一时期,音乐被赋予教化的功能显得更加突出,如圣歌、经文歌,它的教化作用和基督教神学紧密结合,并直接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各方面。
文章来源:《现代交际》 网址: http://www.xdjjzzs.cn/qikandaodu/2021/0331/968.html
上一篇:原乡想象与现代记忆评田原现代诗中的乡土意象
下一篇:陈道明云态度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