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从口语交际角度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善辞章。”“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1]4堪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2]然而其“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懼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3]5239父福畴因此“左迁交趾令。”[3]5739高宗上元三年(676)九月九日,王子安省亲途中,适逢都督阎公宴请,滕王阁宴席上,王子安“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1]4即席所作的《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令后辈望其项背,穿越时空,广为传诵。此后,滕王阁也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纵观王勃文中所言,用语得体,字字珠玑,处处贴心,赞扬的话语频出,句句符合交际法则,才使得宾主尽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口语交际时,要注意对方的心理
看交际背景,包括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风俗等;要注意研究交际对象的特点,寻找恰当的话题,采取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交谈。[4]交谈时,要看对象的年龄、地域、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了解交际对方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接受能力等的差异。
王勃的《滕王阁序》反映了初唐文人希望以文章得到擢拔的普遍心态,辉映着王子安意图建功立业的耿耿赤胆。初唐时期,统治者表现出思慕人才、重用贤能的倾向。他们融合南北文化,改革文化政策,开始推行科举取仕制度,唐太宗时期开设了文学府、弘文馆,宠爱有文学特长的魏王李泰,重用杜如晦、房玄龄、苏世长、薛收、褚亮、孔颖达、李玄道、虞世南、许敬宗、苏勖等十八文士。武后时期,“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器人于翰墨之间,求材於简牍之际”,[5]对文人雅士不吝惜官爵的赏赐。“大臣以无文为耻,右职以精学为先”[6]“取士以道德,考试以文学”[6]的政治环境空前地激发了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他们一改六朝的“从政无望”,看到唐朝中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有望”,于是,在贞观末年至高宗时期,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充满对新朝廷的热情,满怀建功立业的渴望,个个呈现出兴奋自信、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都督阎公宴请,滕王阁宴席上,满座文人雅士,共同沐浴在大唐清明的政治环境下,人人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个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王勃与满座文人骚客有着共同的政治大环境下的雅士情怀。王勃深深了解在座诸位文臣武将的心理。
王勃写作该篇文章时,二十几岁,正值年富气盛的壮年,虽然经历了些许人生的沟沟坎坎,但还不能算命运多舛,也尚未饱尝人间以及仕途的酸甜苦辣。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于痛苦中不忘追求,失望中仍怀希望。文中铺叙美景时,王勃正值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壮年,我们俨然看到一位青年才俊,上览苍穹,下俯川泽,拥有万丈豪情。“望长安于日下”虽抒写了遭遇贬谪,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也感到“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但“怀帝阍而不见”中,“帝阍”指天帝的守门人,以此喻指朝廷,“奉宣室以何年”中的“宣室”,指汉未央宫正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当年贾谊迁谪长沙后被文帝重新召回,在宣室议事,由此可见作者对重新效力朝廷是何等的向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引用了历史上的贤臣能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说明贤人也受命运的捉弄,即使遇上明君,也会因为种种机遇,难免有不幸的命运。“非无圣主”“岂乏明时”更是摆脱了世俗文人遭遇不幸即喟叹生不逢时的窠臼,表明对朝廷的毫无怨言。“老当益壮”几句,境遇愈是困苦,节操愈加坚定。表明自己克服一切困难,执著追求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和乐观。接着又以“鲲鹏”乘风从北海飞往南冥的比拟,表明自己扶摇直上的凌云之志,又用“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珍惜黄昏为时不晚的未泯信心。“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即使喝了贪泉的水,深处车辙,依然清爽廉洁,胸怀开朗。引用了孟尝、阮籍的典故,但“岂效穷途之哭!”讥讽孟尝,非以阮籍,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终军弱冠时出使南越、班超投笔从戎、宗悫自述志向的典故,表达了王勃渴望建功立业,“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远大志向和“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的英雄气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此处“凌云”指自己的文章,暗喻自己的凌云壮志和冲天才华,如今幸遇各位,适逢盛会,就像鼓琴的伯牙终于遇到善听的钟子期一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自惜与自豪之情。《滕王阁序》中王子安未停留在怀古伤今的感伤,转为一种奋发昂扬、积极进取的襟怀。
文章来源:《现代交际》 网址: http://www.xdjjzzs.cn/qikandaodu/2021/0314/807.html
上一篇:徐悲鸿是绘画大师也是交际达人
下一篇:一叶方舟一壶春秋方舟壶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