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后现代与现代间的张力:边缘与中心的对话
后现代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根基。后现代与现代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拒斥、批判,其最终旨趣是重写乃至重建现代性,但就后现代与现代在当下整个社会秩序中的力量对比来说,是边缘与中心的位列。作为启蒙理性的延伸,后现代仍在重写和重建现代性,后现代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不能简约为对抗、对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的关系。真正的对话是运用批判性思维,从认知和价值两大方面审视其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实现认知范式的重建。
一、作为边缘的后现代与作为中心的现代的位列之缘由
后现代不论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后形而上学),还是作为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抑或作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形态(后现代性),都已渗透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诸领域。反思后现代生成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标准,依据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詹明信将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跨国资本流动的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意识形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如何?詹明信敏锐地指出:“正如我认为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都已达致了共同的感觉,即一种新型的社会开始出现于二次大战后的某个时间 (被五花八门地说成是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等)。新的消费类型;有计划的产品换代;时尚和风格转变方面前所未有的急速起落;广告、电视和媒体对社会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彻底渗透;市郊和普遍的标准化对过去城乡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紧张关系的取代;超级高速公路庞大网络的发展和驾驶文化的来临——这些特点似乎都可以标志着一个和战前旧社会的彻底断裂。”(1)[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8页。
从上述表达中,可以归纳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有如下特征:后工业社会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社会而言的,即由原来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社会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社会,人们的视野由原来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资本的跨国流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进而影响其他方面;资本的趋利逻辑与人的消费的欲望相联手,使社会由生产主导型的社会转变为消费主导型的社会;科技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末彩电、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及其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便捷、快速,使世界成为信息村,视觉思维、影像思维成为人们的常态思维方式。
作为边缘的后现代与作为中心的现代其位列不只是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内涵,即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审视后现代与现代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强烈的价值位列上的差异,是代表不同价值诉求的利益群体在社会秩序中力量对比的差异。现代性作为制度文明的化身,作为工业革命的惯性,作为技术理性的座架,其潜在的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二者合力支撑起现代性这座根基牢固的大厦。后现代在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的过程中,指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潜在逻辑是一种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如果说前三项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划分,那么西方中心主义则是价值范畴的定位。
德里达的解构学旨在消解边缘与中心、现象与本质、客观与主观等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用“延异”作为消解策略炸毁通向意义统一性的一切努力,把形而上学的话语系统消解在无限延伸的边缘之中。在拒斥任何中心主义的努力中,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福柯的后结构主义也值得关注。罗蒂反对将哲学视作基础主义、学科帝国主义,哲学只是沟通各种文化的解释学;而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的融合道出了“真理”的生成机制的非理性化。在国际通用规则的制定上,西方主要国家扮演重要角色,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资本全球化的同时,亦把西方价值观念推向全球化。因此,边缘与中心的对立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所指,如在看待现象(边缘)和本质(中心)这对范畴在形成知识过程中的作用时,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解读,而且,从福柯对知识的考古中发现,知识、真理不是客观、中性的,它承载着价值取向,即承载着知识的建构者和时代的价值导向,事实上,权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章来源:《现代交际》 网址: http://www.xdjjzzs.cn/qikandaodu/2021/0127/641.html
上一篇:现代林业育苗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中华传统“义”德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