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现代视域下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究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青少年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政策要求,也将其身体素质状况纳入了教育行业的关注领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指经过体育学科学习之后,个人所表现出的品格、情感、行为、习惯和运动等与体育发展相关的能力总和,也是评价学生体育发展的基本依据。受外界一些因素影响,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能引起相关教育人员的重视,并采取一些合理措施,就能在培育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初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所谓初中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自主进行健身,包括健身实践能力、运动认知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基本核心能力,是对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整合,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更是体育学科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和未来导向。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运动技巧、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形成,还要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及健全的人生品格,使体育科学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在初中学校中开展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养成其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顺应时代发展对青少年的现实要求。
三、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体育教学方式相对单调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常采用集中讲授、集体指导的教学方式,而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创新,使得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实际教学时,教师通常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和锻炼,缺少了分类指导及适时引导,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对其抱有一种无所谓的学习态度,降低了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因为各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与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缺口,无法保障完备的体育器材及适宜的体育教学场所,使得学生只能以跑跳、球类等基础活动为主,而无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创新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将创新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进而减弱了创新发展对体育教学的带动作用。
(二)体育教学地位相对偏低
国家课程标准对初中体育课时有着明确规定,那就是不少于初中总课时的11%。实际上,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学重心置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方面,而未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形成足够重视,致使初中体育教育的地位要明显低于其他学科。尤其是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是学习的主战场,需要突出考试成绩的地位和作用,而体育锻炼仅是一种辅助活动,只需将跑步、跳绳等项目训练到位即可,从而忽视了体育核心素养在学生中的作用。同时,个别学校体育器材不完善、体育活动场所缺失,也使得许多较为复杂的体育教学活动无法展开,进而降低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体育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及健康的运动意识,使体育运动常态化变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而对体育教学所涉及的心理效益、生物效益、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竞技效益、娱乐效益、美育效益等众多知识选择了忽略,致使学生只能学到基本的运动技能,而未接受系统的体育教学培训。虽然每个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部分教师未对素质教育的含义进行深刻理解,甚至一些体育教师也存在着学科偏见等问题,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众多负面影响。
四、培育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国近期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初中学生肥胖、近视及睡眠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其中近视率已超过60%。初中学生文化课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将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学习文化课程知识,而对体育锻炼或体质健康基本不关心。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大帮助。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也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高效的体育教学,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缓解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使其树立勇于探索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文章来源:《现代交际》 网址: http://www.xdjjzzs.cn/qikandaodu/2020/0724/380.html